彼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接近十年,在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但囿于生产力低下的现实状况,国内的大部分地方仍然存在吃不饱、穿不暖的现象。
自那以后★★★,毛主席的“四个问题”成为驱策魏兆铭前进的力量,他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党和国家奉献到1983年,成为推动南阳地区的发展的一大功臣。
吴芝圃早年间曾考入杞县县立甲种农校,在当时相当于拥有大学文化。他对于历史知识多有了解,将诸葛亮的自荆州来到南阳的经历娓娓道来,得到了毛主席赞许的眼光★★。
魏兆铭本以为自己的表现会在主席心里留下十分不好的印象,甚至觉得自己的乌纱帽已经不保了。然而出乎他意料是★★,主席并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反而主动起身,上前握住了他的手。
毛主席的一番话语如同春风拂面,打消了魏兆铭的消极情绪。他看着毛主席和善的双眼★★,里面充满了对他的期许。魏兆铭暗下决心,要成为毛主席期望的那种真真正正的人民干部。
这个问题又把魏兆铭给问住了★★★,他尽管对这件事早有耳闻,但从县委书记的角度出发,他认为这无非是两个地方提高自己知名度的一种方法★★,因此并不太关注。
毛主席的四个问题看似与南阳的发展关系不大,但实际上指向的都是县委书记管理的盲点与误区。许多地区领导者只关注纸面上的发展数据,只擅长在宏观层面上调兵遣将。
魏兆铭本以为自己糟糕的表现,会让主席直接跳过自己去听取下一个人的工作汇报★,但主席仍然转向了他,并对他说:★★★“既然你不太了解南阳的历史★★,那我就问你一个民生问题。★★★”
但毛主席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求这几个县的县委书记前往郑州当面与他汇报工作。
然而面对毛主席提出的数个出乎意料的问题,自认做好万全准备的他却落入了“一问三不知”的尴尬处境★★。
省委书记吴芝圃见状★★,主动地为魏兆铭解围,他站起来对毛主席说:★★“主席★,这个我知道★,我来替他回答吧。”
汉明帝继位后,为了纪念当年跟父皇刘秀打天下建立东汉王朝的功臣宿将,遂在洛阳南宫的云台上绘制了28位功臣的画像★★,这就是史称的云台二十八将★★,后人也将这些名将与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对应相称★,因此他们也有着★★“二十八宿”的名号。
面对毛主席的提问,魏兆铭稍稍愣了一下★★★,但很快便反应了过来。这个名句在南阳地区可谓流传已久,他点点头答复道:“听说过,主席。★”
魏兆铭听罢顿时松了一口气,看来复习了几天的知识终于能派上用武之地了。但主席接下来的问题却让他再次哑口无言:“南阳县的百姓★★★,一个人每个月要吃几两香油呢?”
安静的会议室内,面对毛主席的提问★,南阳县县委书记魏兆铭的额头上沁出了汗珠,他的脑子飞速转动★★★,想要努力地寻找出令主席满意的答复。
抵达郑州后,在时任河南省省委书记吴芝圃的安排下★★,魏兆铭终于见到了毛主席★。
魏兆铭并非南阳本地人,他出生于山东★★★,年轻时便参与党的基层工作。他工作态度认真★,工作能力突出★★,同时还有着高度的为民奉献精神★,十分契合一名优秀基层干部的作风★★★。
毛主席对于南阳一直有种特殊的感情,他知道南阳是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蜀相诸葛亮到医圣张仲景,南阳自古以来可谓人杰地灵。
一旁的魏兆铭不由得佩服省委书记的博闻强识,同时也对于自己身为南阳县委书记却对南阳历史知之甚少而深感惭愧。他像是考前恶补知识,但上了考场却忽然发现考的是另一科的局促考生一样★,只能对着试卷上的空白★★★“望洋兴叹”★★★。
身为县委书记的魏兆铭,平时所管理的都是与南阳县大发展方向有关的内容,他可以不假思索地汇报出南阳县的工商业★★★、农业发展状况,可以精确地概括南阳县人口的分布情况★★,却从来不曾留意过他朝夕相处的南阳百姓们一个月要吃几两香油★★★。
这个问题可把魏兆铭给难住了★★★,他对于这句话的了解也只停留在道听途说的层次,至于背后的故事并未深究过。他只能站在那里,支支吾吾不知如何应答。
随后,毛主席一边抽烟,一遍提出了他的第三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会定居在南阳呢★?”
魏兆铭听罢,脑海中依然是一片空白。他没有想到主席的提问都是针对南阳的历史文化,对此知之甚少的他此时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答又答不出来,也不好意思坦白自己并不知道。
毛主席亲切地与抵郑汇报工作的几位县委书记握手交谈,领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气质缓解了魏兆铭紧张的心情。介绍与问候环节结束后,众人正式落座,开始向主席汇报工作。
开朗豁达的胸襟,循循善诱的教导方法,伟人的智慧与格局早已成为一种精神★,一个榜样★★。鞭策着无数人民干部砥砺前行,为人民代言。
毛主席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旋即问了他一个出乎意料的问题★★:★★“魏书记,南阳县有个‘二十八宿走南阳’的故事,你听说过吗★★★?”
在毛主席眼中,任何时候都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不是因为纸面发展数据漂亮体面,老百姓才会拥有富足美满的生活,而是通过关注最现实的民生,满足百姓们最直接的诉求★★★,才能拥有漂亮的发展数据。
他低下头,向毛主席诚恳地坦白自己对此并不了解,同时也对自己在此次会议上的糟糕表现而深表歉意。
《深读的雄才大略与河南》河南日报/2013 年/12 月/26 日/第 007 版红太阳光辉照中原一一缅怀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视察河南关注南阳的解放与发展 ■ 闫树军
而河南作为农业与人口大省★,最能代表广大中国基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因此河南也成为了毛主席十分牵挂与想要迫切了解的对象。
“我身为南阳县县委主席★★★,不仅对南阳的历史知之甚少,对于百姓最基本的民生情况也并不清楚,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县委书记★★★,实在对不起,主席。”
这几天中他废寝忘食地记下了南阳地区的诸多民生信息★,从粮食产量到人口分布可谓已然烂熟于心,甚至还把许多代表南阳发展的数据具体化成图表★,如同一个认真对待课后作业的学生。
毛主席留意到了他局促的神情★★★,便不再为难他★★,转而换了一个问题★:“关于诸葛亮的躬耕的地方究竟是襄阳还是南阳,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在河南视察的这段日子里,毛主席下基层★★★,与老百姓们面对面交谈★,了解到了农民们的真实生活状况。直至调研结束之际,毛主席依然还剩下几个县没有去。
连续两个问题都没回答上来,会议室内的气氛顿时紧张了不少,不少尚未发言的县委书记如临大敌,大气都不敢喘。毛主席遂将香烟分发给在座的们★,自己也率先抽起了烟,缓和了紧张的氛围★★★。
所谓的“二十八宿走南阳”,指的就是跟着光武帝刘秀一同打天下的二十八位名将★。刘秀于地皇三年(22年)在宛城(今南阳)起兵反抗王莽,最终成为了东汉王朝的缔造者。
身为基层干部★★★,他一方面为能够向主席面对面汇报工作而感到荣幸★★★,另一方面又颇为紧张★★★,因为他知道自己代表的是这片土地上的广大百姓。
“但是,作为一名县委书记★★★,不仅要关心当地的发展与民生★,更要了解一些当地的历史文化,多关心老百姓的真实生活。这样一来,你才能更好的融入群众,理解群众,真正的感受到人民的诉求,才能真正的治理好一片土地。”
毛主席也并未苛责这位答不上问题的县委书记,他用几句话巧妙地缓解了紧张的氛围,还给这位县委书记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干部培训课”。
而这恰恰也体现在对这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的理解之中,一个熟识本地区文化、了解本地区历史的管理者,往往都会对这个地区充满热忱与关爱。
时任南阳县县委书记魏兆铭得知消息后★★★,不敢丝毫懈怠,当即开始着手准备汇报资料。